复国,复仇。帝王的命运曲折,刺客的慷慨悲歌,都熔铸在一柄柄利剑里。古有江湖群雄为争夺一把宝剑,掀起腥风血雨;今有铸剑人周正武凭五把龙泉剑,换来一辆宝马MINI Cooper。   作为冷兵器的宝剑,如今,却变成了有钱人的热收藏。

  1995年,一把距今2400余年的勾践剑在香港露面,几经周折最终以120万元成交。现在,在世界各地的世界古现代兵器拍卖市场中,中国刀剑的价格大幅飙升,成为收藏热点。2006年,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春拍时,一把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以4604万港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世界古董刀剑拍卖的最高价格。2007年6月,在法国举行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拿破仑使用过的一把镀金宝剑,以高出底价3倍的481万欧元(近5000万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冷兵器的世界拍卖纪录。那些与它们的主人曾命运与共的宝剑,现在把拍卖的江湖搅得风生水起。而这个江湖里的群豪竞逐,凭的不再是武力,而是财富。

  龙泉剑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名剑。古时又称 “龙渊剑”, 据 《越绝书》载, 铸剑大师欧冶子于浙江龙泉秦溪山铸成“龙渊”、“工布”、“太阿”等名剑,闻名天下。龙渊剑传至唐初已经成为名剑的代表。而龙泉一地则因盛产宝剑而闻名。

  周正武正是出身于这里的铸剑世家,自幼在父辈的严格训练和熏陶中学习家传铸剑秘诀。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每天都是在看大人打剑,经常睡在炭炉和炼炉旁边。再大一点,就拿废弃的剑条学大人们锻打磨制当游戏,以至于每天回家都是一张黑头的包公脸。” 16岁开始三年正式铸剑学徒生涯,他做尽了打铁、打水磨剑的粗重活,出师后,周正武为乌兰夫、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铸剑,算是小有成就。当时的龙泉剑,沿袭民国后期的铸剑方法:全钢制油淬,剑身镂刻龙凤七星,剑体无刃。至1990 年代后更是连磨石也弃在一边,只用机器打磨抛光,产出的是仅供观赏或者武术用品的剑。周正武担心这样下去龙泉宝剑的威名不久矣,但苦觅传世宝剑二十年而不得。他怀疑自己甚至龙泉剑的传说:“经过几年的搜寻,我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龙泉剑。难道龙泉剑只是徒有虚名?或者只是文人墨客艺术加工的作品,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神兵利器?”

  就在周正武想要放弃重振龙泉威名梦想的时候,却在龙泉的乡间偶遇一个用剑砍柴的农民。“我看到他拿着一把剑,当成砍柴刀去砍柴。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平时龙泉的农民砍柴都是有一种特定的砍柴刀,但是他只拿了一把中等长度的剑在那里砍柴,却砍得非常利落,可见那剑锋利异常,然后我就借他的剑去看。那是把长40厘米的古剑,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它怎么也不像传世的龙泉剑,据农民说,剑是几年前在一座山上的破庙里捡来的,家里没柴刀,就用来砍柴了。据此推断,这把剑一定是古人供奉在庙里的供品。”周正武用一把柴刀、一把短剑和5元钱换回了这把古剑 。经过专业的擦拭研磨后发现,这还真有点古剑的神韵,并且钢火结构非常罕见。他找来竹子进行试斩,没想到只用一剑,碗口粗的竹子就被拦腰砍断。周正武的叙述充满了陶醉:“这就是传世的龙泉宝剑,虽经五六百年风霜,却还可以削铁如泥。我真正领略到了历史传说在现实中重现的震撼。”

  于是周正武白天铸剑,晚上在刀剑论坛上与刀剑专家、刀友讨论刀剑制作与发展。“古时的百炼成钢、精湛的锻造艺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我夜不能寐。我想要做出能和古代龙泉剑媲美的宝剑。” 经过两个多月的尝试与失败,周正武和父亲合锻的“千锤百炼”出世。周正武为这把剑命名“光复”。光复一出,谁与争锋。周正武有些自豪地说:“‘光复’得到了广大刀剑爱好者的喜爱和支持。”而周正武铸剑的“正武堂”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地刀剑迷的朝圣地。来自瑞典的小伙子飞洪,在中国学习洪拳之后得知龙泉剑的盛名,想要拜周正武为师学习铸剑。被周正武谢绝之后,飞洪没有放弃,他花了一年时间学汉语,以“程门立雪”的诚意打动了周正武。前年,飞洪按照铸剑学徒入门的传统,在龙泉欧冶子将军庙正式拜师学艺。

  我在龙泉期间看到,来“正武堂”朝圣的人络绎不绝。有位日本年仅26岁的研工,被周正武的日本刀铸造工艺折服,认为其已经不亚于任何一位日本铸剑大师,打破了他认为中国现在无好刀的观念。一对从重庆驾车来此的剑迷,还带了自己养殖的鳄鱼身上的骨头前来试剑,最终信服离开。

  在铸成“光复”之后,周正武继续挖掘整理刀剑研究资料,复原了大批失传技艺。如今周正武所铸之剑,绝对是刀剑收藏市场的热门藏品,以下可为佐证:一是,按照之前他用5把宝剑换MINI Cooper的记录,平均每把价值8万左右。而现在据说收藏家最高出价已经到了50万左右。二是,当今的刀剑收藏名家皇甫江赞周正武为“当代为数不多的剑师良臣”,更加肯定正武堂出品宝剑。皇甫江家里藏有目前全球最完备的中国钢铁古董兵器,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均可媲美世界上任何国立博物馆和私人藏馆。他还拥有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外最多的清代皇室刀剑,总共藏品多达五千余件,实为传奇。获得他的肯定,周正武所铸龙泉剑自然又增值不少。

  对照《越绝书》中对欧冶子所铸纯钧剑的描绘,周正武想必已经得到秘笈之精粹:“手振拂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观其釽,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淬火”是铸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为一把剑赋予灵魂的时刻。这是事关成败的一步,此前与此后,可以经历数万次的反复锻打与磨砺;惟独这一步,却只有电光火石的一次机会。瞬息之中,便可决断一切。一招不慎,就前功尽弃。

  人人都知道的铸剑名师是干将、莫邪,而他们的师傅欧冶子,就是发明龙泉剑的人。传说欧冶子于中秋之夜,有高人托梦给他,让其在秦溪山麓(今浙江龙泉)造剑。于是他“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为楚王铸造了名震天下的龙渊、太阿、工布三剑。龙渊一地因此得名,后来因避讳唐高祖李渊而改名“龙泉”。

  龙泉剑是历代剑客梦寐以求的名器。唐初郭震名作《古剑篇》中,有“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之名句,对其赞誉有加。至明代,龙泉剑生产更盛,且形制基本固定,剑体多为铁夹钢复合结构,锻造精良,锋利坚韧,斩切力强。 剑身纹理细密,经磨砺后寒光逼人,并大多刻镌七星和龙凤图案,错嵌“龙泉剑”和其他镇宅字符。

  因其制作精良、名气鼎盛,故流行于社会各阶层。明翰林学士解缙少时作诗:“虽然不是龙泉剑,曾与君王定太平。”几乎把龙泉剑提到定国安邦宝器的地位。

  铸造一把龙泉宝剑需要几个条件:当地的铁英沙,含有某种微量元素、特别适于淬火的龙泉水,以及传统的磨炼锻造技术。

  古时候,人们靠“百炼成钢”,即使这样,炼出的钢, 含碳量仍然很低。用低碳钢制成的剑,剑刃仍不锋利。如何才能提高剑面的含碳量?“淬火”就是一种最佳的办法。从现代冶金学观点来看,古代铸剑的淬火技术与现代的热处理过程有相似之处。周正武说“淬火”是铸剑?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这是为一把剑赋予灵魂的时刻。剑坯燃烧到750-800摄氏度,便可“淬火”。这是事关成败的一步,此前与此后,可以经历数万次的反复锻打与磨砺;惟独这一步,却只有电光火石的一次机会。 瞬息之中,便可决断一切。一招不慎,就前功尽弃。铸剑师与打铁匠的差别就在此一刹那。

  古人“淬火”,要寻找所谓的“仙水”,实际上,这是指要寻找含有特殊微量元素、有利于化学反应的泉水。相传欧冶子铸剑的湖边,有七口井,井的排列形状, 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座。井水清冽甘寒,正是欧冶子炼剑需要的 “仙水”。正因如此,欧冶子就在自己铸成的剑上刻上了七星图案。所以,龙泉剑也被称为七星剑。现在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和古代皇帝授权的尚方宝剑,也都出自龙泉。

  周正武带我去看淬火用的古井。龙泉的铸剑师,一般是从本地的七星井中取水,据说,从欧冶子开始,两千多年来龙泉淬剑一直就用这口井的水。由于历史变迁,风物转换,龙泉七星井现在仅余一口,隐在一条路下面的洞中。低头朝井中看去,里面的井水甘爽清洌, 寒气逼人, 确实是淬剑最适宜的 “仙水”。传说欧冶子做雌雄两把宝剑,当把剑放在水中淬的时候,两把剑忽然化成两条龙,腾空而去,如白虹贯日。直到现在,龙泉人都认为,在铸剑的时候,每一把剑的上空,都有一条龙。

  剑在中国文化中已经被赋予了很多的哲学神秘色彩,而事实上,这其中却都是有讲究的。周正武告诉笔者,铸剑与金、火、水、木、土传统的“五行说” 密不可分。金,指铁矿和钢材等五金。火,是锻烧的炉火。水,是淬火和研磨时用。木,指松木炭。土,是指在烧制时要在木炭上加黄泥,以提高炉火温度。龙泉宝剑的传统铸造方式,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锻、铲、锉、刻、淬、磨等28道主要工序,所谓“十年磨一剑”,指的就是铸剑的艰辛。

  古代的龙泉剑,讲究的是“刚柔并济”,不仅要有极高的硬度,即可以削铁如泥,也要有极好的韧性,百折不断。一把好剑,需要反复折叠锻打三万两千层,在不断的折叠锻打中去除杂质,以增加剑身的强度和韧性,方可以削金断玉,斩铜剁铁;弯转起来,像腰带一样可以围在腰间,手一松,剑身则能立刻弹开恢复原状。

  欧冶子和周正武的传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仗剑走江湖,需一把龙泉剑防身。上下几千年,走不动的时候,拿出你的龙泉剑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