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宝剑的创始人名叫欧冶子。 欧冶子的名字,在龙泉可谓家喻户晓,在学术界,也有很高的评价。学者研究欧冶子,一般以《越绝书》或《吴越春秋》为依据。 其实,除了《越绝书》,《吴越春秋》,历史上还有其他权威的著作提及欧冶子,而且有的比<越绝书》早,如: 《韩非子·显学》记载:“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即欧冶子)不能必以剑。”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233年),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战国时期颇有影响。 《韩非子》绝大部分属论辩文,其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作为论证材料。《韩非子》以欧冶子为例,充分说明,欧冶子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冶金专家,铸剑大师。所载这句话,专家解释:即使是欧冶子那样杰出的铸剑大师,单凭观察炉子里冒出的烟是青,还是黄,也不能判断出宝剑冶铸情况。

  据专家解释:铜矿石杂以多种物质,故熔铜时,最先看到黑气,这是一些碳氢化合物。接着可以看到黄白之气、青白之气,这是一些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金属。当炉火呈现青色时,就是告诉人们,杂质已统统跑光,剩下的已全是铜了。“炉火纯青”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原意是“事已成功”,“铜已铸成”,引申为“功夫已十分到家”。从目前情况看,《韩非子》是最早载有欧冶子名字的一本书,韩非子也就是距离欧冶子

  那个年代最近的一位作家。 欧冶子以铸剑闻名于世,在他身后多年,依然家喻户晓。

  这段话引自 《韩非子·显学》的第五段。 同一段中,“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必以剑,” “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必以马”(掰开马的嘴巴看牙齿和观看马的外表,即使伯乐也不能肯定马的好坏),“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必以士” (只看容貌和服饰,只听他的言辞,孔子也不能断定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欧冶子的名字不仅与伯乐、孔子齐名,作者还对三人作为春秋以前在铸剑、相马、察人方面的顶尖人物而推崇备至。

  同一时期的《吕氏春秋》在《智能》章中写到:“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吕氏春秋》被认为是杂家之说,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教育、文艺、礼制、术数、养生、农桑、天文、

  历法,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思想资料,影响很广。 《吕氏春秋》有“一字千金”之誉:吕不韦使门客著 《吕氏春秋》成,公布与咸阳城门,有人能增损一字的,给予千金(注一)。 《吕氏春秋》经2000多年长期考验,至今无一字增损,其中关于欧冶子的记载多达10字,这10“千金”的重赏至今无人能得,这自然更为人所信服。在欧冶子神像《吕氏春秋》中,不仅肯定了欧冶子的历史存在,而且给予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评价,对于后人研究欧冶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古书上还有不少关于欧冶子的记载,如有的写道:“欧冶运巧,铸锋成锷,鳞角凤体,玉饰金错,”(东汉崔绷<刀剑铭>)。有的写道:“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唯欧冶能名其状。”(宋《太平御览》)。此外《周礼》、《战国策》、《庄子.论剑篇》、《吴子》、《墨子》、《论衡》、《维南子》及晋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等也都屡屡的提及欧冶子及其龙渊等名宝剑。即使是《越绝书》也不能一概认为“纯属传说,不足为据”,国为“内传”“外传”之说,学术界理解不一,固然有人认为“内传为史,外传为传说”,也有人认为:《越绝书》以作者不一来分,固不可一概否定。而且据研究《越绝书》的权威专家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仓修良先生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认为《越绝书》是属于历史学。所以有《越绝书》为据,肯定欧冶子为历史人物也是不成问题了。

  那么,龙泉人的先辈又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龙泉建县于唐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在此之前龙泉只是松阳县的一个乡(龙泉乡)。至于欧冶子时代的龙泉,今人更是无法想象。唐以前,龙泉未出过著名的人,一个乡也不可能出地方志。但是,龙泉建县不久,一些头面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一致肯定欧冶子对龙泉的不朽功绩。

  北宋咸平初年(公元998年前后),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杨亿在《金沙塔院记》中写道:“缙之西鄙之邑曰龙泉,实欧冶子铸剑之处。”杨亿史学家的身份写下这段话,并在记述中用了“实”字,强调乃实实

  在在之事,非传说或杜撰。

  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龙泉人何澹(上河村人,今兰巨乡),为南宋乾道二年进士,历官兵部侍郎,谏议大夫待读,实际上还当过宰相,晚年弃官还乡,主持编写的第一部《龙泉县志》,其中记载:“(龙泉)近境有剑池湖,想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一号龙渊,以此得名。”此处用了“相传”二字。以后《龙泉县志》则多用“相传”,体现了先辈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能够以“相传”之事截入史册,则表示对这件事有足够的相信,绝非道听途说。何澹还第一次将欧冶子与龙渊县联系在一起截入地方志,这代表了龙泉人的先辈对欧冶子的看法。正是有这个思想基础,龙泉在唐代建县以后,就在欧冶子昔日铸剑之地,建造剑子阁,并立欧冶将军庙,表达了龙泉人对欧冶子的怀念与崇敬。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何澹,在《剑池》一文中写道:“剑池,昔为荷池,水行池中,稽潭通,欧冶子铸剑于此,其中号“龙泉””,这里又前白的去掉“相传”二字。

  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出了一本书,叫《括苍汇记》,在《地理》篇中有一段话:“(龙泉)山南为秦溪,剑池湖在其阴,周围数十亩,湖水清冽,时有瑞莲挺出,旁有七口井,为欧冶子铸剑之所,今为官田,井尚在,夏日饮其水,寒侵齿骨。”

  《括苍汇记》,用通俗的话讲即丽水地区地方志,这是龙泉宝剑及其创始人得到地区首肯的标志。这里也看不到“相传”或“古传”等字眼。这些资料足以说明,龙泉人的先祖对欧冶子是深信不疑的。

  再来注意一下近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态度。1921年,我们出版了由臧励和等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其中收录了“欧冶子”一条,全文如下:

  欧冶子:善铸剑。越王聘之作王剑,曰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与干将为楚王作三剑,曰龙渊、秦阿、工布。福建闽候县冶山西有欧冶池,相传为欧冶子铸剑地,周数里,今多湮塞。

  无独有偶,1937年由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名人传》收录了“欧冶子”一条,其内容与《中国人名大辞典》相仿。

  在解放后出版的《中国史纲》中,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毫不含湖地指出:“吴越是最新发明炼铁的地方,铸铁剑成功的人,在越有欧冶子,在吴有干将和干将妻莫邪。”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新出版的许多辞典,如《辞海》、《辞源》等都收录了“欧冶子”这一条。最值得注意的还是,欧冶子及其历史功绩还得到冶金界专家们的充分肯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批冶金专家首手编写《中国冶金史》时,他们在国家文物局和各地博物馆、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协助下,研究十多把古代青铜名剑及春秋至汉代几把钢剑之后,得出结论说:

  “欧冶子和干将的名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着,不少地方还留下了他们的踪迹,例如浙江的莫干山,据说就是当地炼莫邪、干将两剑的地方;福建闽候县的欧冶池畔,想传是欧冶子铸剑的场所 ;欧冶子还在浙江龙泉炼剑,该县建有欧冶庙,至今仍生产着著名的龙泉宝剑。”(引自《宝剑在中国》,作者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科普作家)

  在这段论述中,对于欧冶子铸剑的三处踪迹,前两处分别冠以“据说”、“相传”,只有在龙泉的踪迹是明白无误,毫不含糊的。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第一现代的(而不是古代的)冶金专家(而不是文学家、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不能不格外引入注明。

  最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欧冶子的名字又赫然在其书中。

  综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对于欧冶子这个人,我国历史上五个不同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龙泉建县初期,民国时期,解放以后,改革开放至今)的权威人士,答案是一致的,并且是一清二楚的:欧冶子,龙泉宝剑的创始人,不仅是历史人物,而且是历史名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科学家。我国历史上五个不同时期权威人士对欧冶子的评述,是对龙泉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凡历史文化名城,必有历史名人。龙泉不仅是浙南地区,而且是浙闽赣毗邻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果要问,在龙泉的历史上,谁是最有名的历史名人,我相信许许多多的龙泉人会把这一票投给欧冶子。

  欧冶子是龙泉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龙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既然如此,龙泉在这上面做足文章,借名人扬品牌,让龙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利国利民的物质财富优势,自然会得到各方人士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欧冶子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不仅龙泉在研究,福建也在研究,不仅宝剑业界研究,科学界的专家也在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有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另一方面 ,各种不同的看法,也在百家争鸣。如:有的认为,欧冶子是历史人物,证据不足。有的说欧冶并非严格意义的人名。也有的认为欧冶子不是那位龙泉宝剑创始人的真名实姓,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但是,尽管有上述各种各样的看法,却没有人否定“欧冶子是龙泉宝剑创始人”这一观点;没有人提出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是另外的什么人。看来分歧主要在对“欧冶子”这个名字的解读上。我们相信,今后,研究龙泉宝剑的人士会越来越多,对龙泉宝剑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这个问题也自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