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自古人文昌盛,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龙泉内山峦叠嶂、溪流纵横、风光秀丽,是浙江省钱塘江、瓯江以及福建省闽江三江源头,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龙泉宝剑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于龙泉秦溪山麓铸剑。据《百越先贤志》记载: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代讳“渊”,改名龙泉,龙泉宝剑由此名扬天下,龙泉也成为宝剑的代名。锋利无比、刚柔并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是龙泉剑闻名天下的四大特征。然而,龙泉剑的锻造技艺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后逐渐消失,复杂的加工工艺传承因此断代,无从寻觅。

  “光复”问世,百年铸剑术重现

  出生于龙泉一个铸剑世家的周正武,16岁随父铸剑,有30余年的铸剑经验,一直为寻求古法、光复剑魂而努力。他说:“古时候的百炼成钢、精湛的锻造艺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我夜不能寐,我想做出能和古代龙泉剑媲美的宝剑”。他积极查阅资料、四处走访,经过不懈努力,一些流散海外的资料逐渐汇集到周正武手中。2001年6月,一把由周正武与父亲合锻的“千锤百炼”问世,命名为“光复”。从此,周正武光复了已丢失百年的传统铸剑术。

  “三尺龙泉剑,千巡白玉盅,昔年谁赠尔,伴我唱英雄”。如今,曾助无数英雄豪杰所向披靡的三尺龙泉重现人间,“光复”不仅得到了广大刀剑爱好者的喜爱和支持,也使他创办的“正武堂”成为世界各地刀剑迷的“朝圣地”。

  “光复”铸成后周正武信心百倍,他开始继续挖掘整理刀剑研究资料,并复原了大批的失传技艺。如今,他所铸之剑是刀剑中的极品,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热门藏品。刀剑收藏名家黄甫江对他赞誉有佳,称他为“当代为数不多的剑师良匠”。在参加香港国际斩道大赛时,周正武的作品一举包揽了个人组的前3名,而之前的冠军刀剑几乎都是日本出产的。2003年“光复”剑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银奖。三尺龙泉重出江湖,重新让中国刀剑走向世界。

  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汉剑曾经象征王者,也是冷兵器发展史上最具代表的武器。2005年,周正武开始了复原中国汉剑的征程。经过不懈努力,他耗时一年亲手恢复打造出了一把龙泉“八面汉剑”。“汉剑”刃长80厘米,剑身宽3.3厘米,剑身厚1厘米,柄长23厘米,重1.3千克,剑鞘为脱水绿檀木鞘,剑装为南越王墓出土的一把玉装汉剑的造型。

  周正武这把八面汉剑,曾作为中国地区唯一作品入选了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铸刀大师作品展”,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级铸剑大师展出的中国刀工,奠定了中国精品刀剑在国际上的地位。沉寂了千年的龙泉剑再次焕发了生气,失传的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再次回到了龙泉人的手中,中国龙泉的剑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谈宝剑,周正武如数家珍

  在周正武创办的国内首个私人古代刀剑专业博物馆――世界名刃馆里,陈列着100多件古剑、刀、戈、矛头。年代上至西周青铜戈、明朝戚家刀,下至清代佩刀、腰刀、抗战大刀。谈到这些耗费十多年时间、花费几十万元收藏的名刀名剑,周正武感慨地说:“我收集古刀剑,就是想通过实物来研究古代铸剑技艺。另外就是这些古刀剑现在已经很少了,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后,一起来拯救传统古刀剑工艺。”

  经历30余年的铸剑研究,周正武始终追求精益求精。他说:“见不到实物,总很难领悟古法铸剑的神韵,不知道自己做出来的剑水准到底如何,心里没底。要精益求精,就必须观摩和研究大量古剑实物。”

  在这些展品中,有十件是清代贝勒官爵以上佩带的七星官刀。其外鞘用鲨鱼皮包制,剑长三尺,是龙泉宝剑中的珍品。最贵的一把清代龙泉宝剑,剑的铜装护手上雕着“唐草”花纹(跟唐代丝绸的花纹类似,属清代龙泉剑特有纹饰),价值3万元,是他从福建买来的。“想收藏珍品就得腿勤”,周正武所收藏的古刀剑中的珍品,当属一把名曰“明朝龙泉重剑”。这把剑长40厘米,最宽处4厘米,1千克重(一般此体积的剑不到0.5千克重),用龙泉毛铁、草钢(原始钢)复合锻造。

  谈到“明朝龙泉重剑”的由来,周正武回忆起那段巧合的机缘。那是1986年的一天,他路过距龙泉县城20公里的野樟村,在一农户柴房堆里,看到一把锈迹斑斑的古剑,剑刃完好无缺,剑身属复合锻造。凭直觉,他认定此剑非寻常之物。当时农户告诉他,此剑是几年前在一座山上的破庙里捡来的,家里没柴刀,就用来砍柴。“此剑定是古人供奉在庙里的贡品,因为在当地,有在庙里烧香贡龙泉宝剑的祭祀传统。”周正武一阵窃喜,就说想用一把好柴刀、一把短剑外加5元钱跟他换。当时5元钱能买100多斤大米,见交换条件好,农户马上就答应了。把明朝龙泉宝剑带回家后,周正武磨光宝剑锈迹,发现此剑刚火结构非常罕见,剑刃硬度达60(普通剑硬度只为50),这意味着虽经五、六百年风霜,此剑还可划破生铁。直到今天,周正武仍小心翼翼的珍藏这把稀世珍宝,“这是目前国内找到的已知传世年代最早的一把龙泉宝剑。”龙泉市龙渊古剑研究所所长吴锦荣认为,这把古剑用龙泉特有的毛铁、草钢混制而成,剑纹是水波,可数百年保持锋利。

  在周正武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块2.5千克重的清末毛铁。毛铁上布满一个个小孔,这是他在自家老宅床底下挖出来的,“一共挖出了5块,共20多斤”。据了解,毛铁是龙泉古铸剑师用土法冶炼而成,材料选自当地山上的铁矿或河里的铁砂,是锻造古龙泉剑的必备材料。毛铁与现在用来铸剑的工业铁的不同在于,毛铁粘合性好,可以跟其它金属复合锻造;工业铁多含锰、硫杂质,炼出的刀剑易脆裂。一般5千克毛铁可铸一把龙泉古剑。

  “看到古龙泉剑实物,我就依古法仿制。”周正武复原的龙泉宝剑“光复”就是依照收藏的明清古龙泉剑实物原型,用祖传的毛铁、草钢、糅合碳钢,效仿古时锻、铲、磨、锉等28道工序,花了2个月时间锻造而成的。灯光下,剑刃发出冷光,可清晰看到云状花纹。此剑符合史料记载的龙泉剑刚柔相济、锋利无比、寒气逼人、纹饰巧至的特点。 唐人喜欢佩刀,横背着,虽然没有汉剑那样威武,但刀锋犀利,很儒雅。周正武最初看到的唐刀却是在日本皇宫正仓院,是一把唐朝八世纪运到日本的中国制宝刀。这把唐刀原名“横刀”,是世界上稀有传世的“唐刀”。“唐刀”坚硬锋利的特性是世界公认的,而唐刀的制造工艺中应用的“灌钢”工艺如今已被周正武完全掌握。

  寻古溯源,化铁成剑

  是什么原因让周正武走上了恢复古代名刀名剑之路,这还要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当时,在刀剑之乡龙泉,所有的刀剑企业都在生产一种被周正武称之为“铁条”、“武术片子”的剑。气压轧床是他们主要的生产工具,把现成的钢板、钢块冲压成形,打磨一遍,再装配上十块钱左右的刀鞘和金属装饰,一把“龙泉宝剑”就完成了。这种剑悬挂在各大城市的工艺品商店、武术器材公司,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被人们买去赠送朋友,或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品,或被老年人作为练习太极的工具,不能成为真正的收藏品。这也误导了游人,让他们以为昔日的龙泉宝剑就是这样。

  商品的同质化,使得龙泉的刀剑企业靠着祖宗留下了的这块牌子,过着不温不火的日子。土生土长的周正武当时和其他龙泉人一样,一直经营一家刀剑的家庭小作坊,日复一日地守着轧床,搜罗些半成品到车间里把剑头的形状磨出来。后来,他从父辈口中得知,真正的龙泉宝剑只配英雄拥有,是为英雄助阵号令天下的传奇之剑,曾作为剑中之魁享誉千年。这激起了他隐藏心中的激情,他立志恢复过去的龙泉宝剑,自此与龙泉古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杭州龙泉宝剑展销会上的一幕,更加坚定了周正武重振龙泉宝剑的雄心。当时一家当地知名的刀剑企业带着台湾生产的精品刀剑参展,并谎称是自己生产的,工商部门获悉后,没收了产品并罚款。这件事刺激了周正武,号称中国“宝剑之乡“的龙泉,居然要冒牌其它地方的刀剑。他认识到,龙泉的制剑产业要突围必须创新求变。

  恢复古法就要寻古溯源,于是,周正武想方设法寻找铸剑之道。当他知道了一位名叫皇甫江的刀剑收藏专家开了一个名为“拔刀斋”的主页和论坛时,他便经常浏览,表明自己身份后,他遭到众多网友质疑。他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说,龙泉生产的全部是垃圾。当然也有热心人愿意帮助我恢复、创新龙泉的制剑工艺。”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

  看完了那些七拼八凑在一起的并不具体的资料,周正武开始点炉子、抡锤子。“我没有老师教”他说,“幸运的是,我懂铁”。制作一把龙泉宝剑一般要经过锻、铲、磨、锉、刻、淬、磨等28道主要工序,一把上好的宝剑,除了需要千锤百炼使之渗碳增加强度外,还要在十多种不同粗细的磨石上反复磨砺才能锋利。磨砺的时间就是所有工序完成时间的总和,可谓十年磨一剑。周正武铸造一把好剑需要经过近100道工序,他把数种不同的铁熔化复合,再反复折叠锻打32,000次,在不断折叠锻打中去除杂质,增加剑身的强度和韧性,这就是所谓的“千锤百炼”。

  百炼成钢,磨砺成锋

  “千锤百炼”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千辛万苦。周正武在这个过程中打出了数不清的废品。他说,铸剑的第一道工序是“锻打”,是为了改变固有生铁的特性,方便后面流程的进行。包括普通锻打、折叠锻打、复合夹钢等一系列复杂而艰苦的手工程序。这是铸剑工序中最为艰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一把剑是否能达到锋刃锐利、刚柔并济的效果。

  复合夹钢之后的工序是“延长”和“出剑形”,顾名思义就是把粘合为一体的钢条捶打延长,达到所需宝剑的长度,然后再打出剑的形状。这一过程并不太难但很讲究技巧,因为宝剑的长度和样式是有统一标准的,而手工敲打造型完全在于艺人手劲的拿捏和心的感觉。剑形出来之后就是不加火的“冷锻打”处理,这一工序是为了增加金属的密实度,可以使其硬度增加。接下来就是“整形”,这道工序要使用相应的工具对剑身进行“铲、削、锉”,使剑的外观更加接近其最终的形态,这一过程会对剑身造成伤害,因此需要更加细致。

  接下来,是铸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道程序――淬火。淬火需要水,而龙泉温度适宜和各种有利于热处理的矿物元素丰富的水,正是两千年前欧冶子铸剑选择龙泉的理由。周正武介绍说,要想铸得一把好剑,只能淬火一次,而淬火时炉内温度全靠铸剑师凭经验掌握,将加热好的剑置于15度左右的龙泉水中,使剑身瞬间冷却,使钢的表面变得异常坚硬。如有失误,前面的所有工序和数月的劳动将付之东流。淬火成功标志着宝剑的“锻打”阶段的完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把真正的龙泉宝剑的问世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即“磨砺”。龙泉之所以自古出宝剑,是因为这里还有一宝――亮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刀石。一把好剑要经历粗磨、细磨,再到精磨,依次磨砺,直至平整光亮,脊线笔直,槽线标准,最后开刃的过程。这一过程少则五六天,多则数十天。一把宝剑想要达到锋刃锐利,磨砺的功夫才是对艺人真正的考验。因此最后一道精磨必须有周正武亲自操作,因为精磨异常耗时耗神,是让“百兵之神”的剑能够焕发出它应有神采的关键之处。周正武说,一把好剑,需要测试其硬度、锋利度和韧性,只有三者兼具,才能称之为一把好剑。

  推广龙泉宝剑,弘扬中国剑文化

  龙泉刀剑专家吴锦荣坦言:“自民国以来,铸剑技艺不断失传。大部分龙泉人走的是粗制滥造武术健身剑、工艺剑的路子,用的多是机器化生产线,一天可以做上百把。周正武通过收集古刀剑,来继承、创新龙泉古代铸剑技艺,重走精品宝剑之路,对拯救龙泉剑来说是件好事。”

  除了恢复龙泉宝剑的铸造,周正武还积极进行龙泉剑文化的推广工作。他经常为大型历史题材影视剧设计铸造武术道具,如在新版《三国》中,他为其打制了曹操的倚天剑、刘备的双股剑、孙权的吴王剑以及曹操用来刺杀董卓的七宝刀。虽然都没有模具可参考,但是周正武所铸之剑要么凸显王者之气,要么华贵精美,非常符合剧中的人物形象。

  为了让龙泉宝剑得以继续传承,周正武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徒弟,这其中包括一个瑞典小伙子飞洪。龙泉剑文化不仅影响了龙泉人,它同样属于世界。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龙泉剑文化得以享誉世界,这是龙泉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多年的刀光剑影,铸就了今天的硕果累累,周正武曾为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制剑,为***总书记锻制“玄铁汉剑”,还曾为杭州中国刀剑剪博物馆仿制十一把各时期刀剑,向龙泉宝剑博物馆捐赠25把各时期古刀剑和10把新作刀剑。曾先后参加浙江卫视《风雅钱塘》记录片《龙泉宝剑》、山东卫视《城市名片》记录片、长城影业公司大型记录片《中国民间艺人》、中国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龙泉剑魂〉》、《走进科学〈安得倚天剑〉》、《财富故事会》、《探索发现》、《百科探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手艺)》、《我爱发明》、《古兵器大揭秘》等节目的录制。

  2005年,周正武作为中国地区唯一代表参加澳门艺术博物馆“当代国际铸刀大师作品展”,获“国际铸刀大师”称号;同年,他的作品代表大陆地区参加台湾高雄“亚洲古兵器大展”,与中日多位大师作品同台展览;2006年5月13日代表中国刀剑参加澳门举办的“亚洲古兵器大展”提供展品25件,并发表题为《龙泉宝剑的历史与技艺》的演讲;19日他的新作品“唐剑”荣获2006深圳国际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奖;2008年赴法国巴黎举办正武刀剑展并受欧洲刀剑收藏者欢迎;作品“青虹剑”和“炒钢唐剑”都曾获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2009年编著出版《中华龙泉剑》一书。

  创新不止,以古扬今

  倾半世情缘,铸就龙泉剑魂。几十年来,周正武遵循以古扬今、遵循传统的规则,以严谨的治学、科学的管理、精湛的技艺、发展的眼光,成为中国刀剑业的佼佼者。他研究制作的传统手工精品刀剑和挖掘恢复失传刀剑锻制技法享誉海内外,引导了当代中国刀剑锻造技艺传承挖掘的风潮,为龙泉宝剑文化重新鼎立世界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如今的龙泉宝剑,已经恢复了当年的王者之风,而周正武的满腔热血仍在心中流淌,他协助创办的杭州刀剑剪博物馆和龙泉刀剑博物馆,让更多的古代名刀名剑重现光芒,使得传统刀剑文物和传统刀剑文化得以更好的保存和发扬,为中国的传统刀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